椎管内肿瘤(Intraspinal tumors)也称脊髓肿瘤,发生于脊髓本身及椎管内与脊髓邻近组织,是神经外科和脊柱外科较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0%~15% 。目前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金标准”。
椎管内肿瘤分类
成年人的大多数椎管内肿瘤通常是良性肿瘤,根据肿瘤与椎管的位置可以分为三类:椎管内硬膜外肿瘤、髓外硬膜下肿瘤和髓内肿瘤。
椎管内硬膜外肿瘤:椎管内硬膜外肿瘤(Extradural Tumors)约占椎管内肿瘤的25%。大多数为恶性肿瘤,如转移瘤、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少数为良性肿瘤如海绵状血管瘤和肉芽肿。
海绵状血管瘤
嗜酸细胞肉芽肿
髓外硬膜下肿瘤:髓外硬膜下肿瘤(Intradural Extramedullary Tumors),约占椎管内肿瘤的65-70%,大多数为良性肿瘤,如神经鞘瘤、脊膜瘤;少数为恶性肿瘤,如颅内室管膜瘤或髓母细胞瘤沿着蛛网膜下腔播散转移。
神经鞘瘤
脊膜瘤
髓内肿瘤:髓内肿瘤(Intramedullary Tumors)起源于脊髓实质部分,约占椎管内肿瘤的5%-10%,其中胶质瘤常见,如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其次为血管母细胞瘤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瘤以及转移瘤。
室管膜瘤
星形细胞瘤
临床表现
椎管内肿瘤压迫神经根和脊髓产生各种临床表现。随着肿瘤生长,其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三期:
刺激期:常见的症状是神经根痛,沿神经根分布区扩展;
脊髓部分受压期:即脊髓传导束受压症状,典型体征为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ssyndrome),表现为肿瘤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触觉、深感觉减退,对侧肿瘤平面2-3个节段以下的痛温觉丧失;
脊髓瘫痪期:肿瘤平面以下深、浅感觉丧失,肢体完全瘫痪,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大小便障碍,并出现皮肤营养不良征象。
治疗方式
手术切除被认为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了及时缓解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临床上提倡早期诊断并进行完全切除。
脊髓背侧的椎管内肿瘤发生率远高于脊髓腹侧,后入路已成为一种传统且经典的手术入路。大体上可以分为椎板全切术、半椎板切除术、椎板回植术等三种不同的手术方式,临床根据患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改良的操作方式也不断涌现。
在不损伤神经系统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切除病变,并保持脊柱术后的长期稳定性是手术的目标。因此,椎板回植术作为一种新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关注。
椎板回植术的优点:
在于能够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从而保持脊柱的后张力带,减少后凸的发生以及相邻节段的退变;此外,硬膜囊受到骨骼的保护,可以减少疤痕的形成,防止医源性椎管狭窄;并维持脊柱运动段的功能,符合非融合手术的理念。由于椎板再植后椎管内的软组织受到保护,椎管与后部肌肉分离,可以减少刺激和粘连。椎板再植被认为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预防脊柱手术后瘢痕粘连的方法。椎板再植可以防止原位组织伸入椎管,从而避免对脊髓的压迫,降低腰部和腿部的疼痛、麻木等症状的发生,进而降低手术失败和二次手术的风险。椎板复合体的原位再植使硬膜切口靠近椎板内表面,最终可以降低脑脊液渗漏的风险。
该术式一般使用微型钛板辅助内固定,来获得术后即刻的稳定性,为骨性融合提供稳定的环境。如直形钛板、植骨钛板/铰链钛板等都是很经典的选择——
直形钛板:
型号:AHE-I
规格:99.8mm
型号:如上图
规格:6~16mm
铰链钛板:
型号:AHC-I
规格:2.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