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近端骨折约占成人骨折的5%,在发病年龄上有两个高峰,即30岁左右和60岁以上。年轻患者多为高能量损伤,常合并有脏器损伤或其它部位骨折;60岁以上以老年女性为甚,约占肱骨近端骨折人群的70%,多是在严重骨质疏松基础上发生的骨折。
肱骨近端血供及解剖特点
1、血供特点
肱骨头血供由腋动脉发出旋肱前动脉和旋肱后动脉供应,主要从前外侧进入;
来自旋肱前动脉发出前外侧动脉的分支弓形动脉;
另有旋肱后动脉发出后内侧动脉。
图源:奈特人体解剖彩色图谱
2、解剖特点
Codman将肱骨近端分成四个部分,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肱骨干,其他重要解剖结构还有解剖颈、结节间沟和肱骨外科颈。
图源:解放军总医院创伤骨科手术学
骨折分型
依据肱骨近端的四个解剖部位:肱骨头,大、小结节,肱骨干近端。移位标准是:断端分离>1cm或成角>45°。有移位的3部分、4部分骨折显著改变盂肱关节的关节协调性,并最有可能破坏肱骨近端的主要血供。有移位的4部分骨折最有可能发生缺血性骨坏死。
图源:坎贝尔骨科学
骨折治疗
1、保守治疗
非手术治疗通常包括止痛、手法复位、一定时间的悬吊固定及物理疗法等,具有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及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率低等特点,临床上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约占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85%。
保守治疗适用于:
1.单纯大结节,移位< 1CM或成角< 45°
2.单纯外科颈骨折,成角< 45°,易于复位
复位后可以采用人字石膏固定
复位后较为稳定的骨折可以采用颈腕带悬吊制动。
2、手术治疗
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手术方式多种多样,对于肱骨近端的手术方案也在不断改进。
手术方案:
适用于保守治疗难于成功的二部、三部、四部分骨折
内固定手术(微创内固定、钢板螺钉或髓内钉内固定)
人工关节置换(半肩置换或反肩置换)
手术方式
1、经皮穿针内固定
适应症:此技术相对微创,发生骨坏死的几率相对较小,但稳定性不足,技术要求高,可用于不稳定的两部分外科颈骨折,也可用于较复杂的三部分骨折或外展崁插四部分骨折。该技术一般需要患者具有较好的骨密度,粉碎程度轻,结节完整,内侧壁支撑好,患者具有较好的依从性。
并发症:
畸形愈合(28%)
固定针移位或松动
针道感染
肱骨头坏死
神经血管损伤
2、锁定钢板内固定
手术体位:沙滩椅位
手术入路:胸大肌三角肌入路;
三角肌前内侧入路。
钢板放置理想位置:钢板近端距离大结节顶点5-8mm,结节间沟后方4-6mm。
容易犯的错误:
过分显露骨折端破坏骨折块的血供
肱骨头骨折块复位不佳。钢板位置太高,导致肩峰撞击
钢板位置太靠后,使得后上部的钢板与肱骨头曲线无法获得良好贴合
钢板太偏前,累及旋肱前动脉升支,激惹肱二头肌长头腱
最初选择的螺钉太长,导致螺钉穿出进入关节
3、髓内钉固定
髓内钉内固定相对于经皮克氏针固定具有稳定性更好的优 点,对于 Neer Ⅱ、Ⅲ类型骨折更为适用。有学者总结相关文献发现,髓内钉技术相对于钢板来说更加微创,创伤更小对骨折周围软组织干扰和破坏小,并且髓内钉的固定更为坚固,患者术后可早期开始功能锻炼。
另外有学者则探讨了直形和曲形髓内钉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的差异性,得出结论直形髓内钉相对于曲型髓内钉术后近端螺钉松动、骨折不愈合、肩峰撞击综合征等并发症更低,推荐使用新一代的直形多维髓内钉。
4、肩关节置换
适应症:肱骨头关节面压缩超过50%、肱骨头劈裂。尤其是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骨质难于承载内固定系统。缺血坏死几率较大者,及三部分骨折伴脱位。
德康医疗肱骨近端骨折整体解决方案
肱骨髓内钉Ⅰ型
锁定接骨板系统